天津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340万,占比24.93%。近年来,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智慧养老正在成为养老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智能机器人、智慧养老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纷纷涌现,从陪伴、康复到护理,科技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乃至老人家中。然而,智慧养老在实际应用中的接受度如何?老年人是否“买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智能机器人成为老人的新“玩伴”
机构养老
智慧设备“上岗” 机器人入驻养老院
在河东区雍海园养老院,入职不久的“新员工”——“小豹”每天都电量满满地为老人们服务,唱歌、讲笑话、带路、取东西……在老人们的眼中,它就是个“活宝”,给大家带来不少欢乐。
近日,记者在雍海园养老院内看到,四五个老人围着“小豹”与它互动。“小豹小豹。”“我在。”“唱首歌吧!”接到指令,“小豹”立马“唱”起旋律优美的歌曲,音质清晰,颇具感染力。
“小豹”是院内新购置的机器人,身高1米多,一个平板电脑大小的屏幕就是它的脸,只要开关启动,屏幕上就会出现卡通豹子的造型,憨态可掬,它也因此而得名。
“小豹”不仅会逗乐,还能承担护理员的部分工作,比如取东西、送药和送饭。院内老人张奶奶告诉记者,前不久子女来看望她,不小心将留给她的物品放兜里带走了,到楼下才想起来,但因为有“小豹”在,她无需下楼取回,子女也不用返回,“小豹”负责跑腿,很快就把东西送到了张奶奶的房间。
雍海园是河东区打造的第一个智慧化养老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有床位150张。这里设有专门的智慧化养老专区,集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于一体,包括接待、监护、安防、照护、健康管理等多个智慧场景,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实时监测,出现突发状况会及时报警并救治。这些技术应用的引入,既提升了养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效率,还能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加精细、周到的照护服务。
智能监护平台
“这个智慧化养老专区配备的智能化设备,确实缓解了护理员的工作压力,但成本较高,推广起来仍需政府支持。”院长梁立萍介绍,“一个智慧化养老专区的建设,投资就达15万元。”
智慧社区养老
智能设备融入日常 关注“情绪价值”
相对于机构养老,大多数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则承担起了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重要任务。
在和平区南营门街鹤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养老设备已经融入日常服务体系,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
“小豹,请带我去康复室。”“好的。”话音刚落,机器人“小豹”就带着记者精准地前往康复室。与雍海园养老服务机器人“小豹”一样,鹤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这位“小豹”也有很多功能。来服务中心活动的老人们,经常要和“小豹”聊会儿天。“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这些高科技设备,挺新鲜的。”经常来社区活动的李大爷说。
“你看,咖啡豆又用完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美萍打开橱柜门一看,超大瓶的咖啡豆又见了底儿。服务中心的咖啡吸引人,都要归功于这里的“智能咖啡机器人”。老人们来活动,经常让智能咖啡机器人,给自己量身定制一杯香喷喷的咖啡。“只要对咖啡机发出指令,或浓或淡、或甜或苦,它都能给冲泡出来。”旁边还配备了炒菜机器人、智能早餐机器人,想吃什么老人们只要把相关食材放进机器里,机器人自己就能完成烹饪全过程,老人们只须在旁边,一边品尝着定制咖啡,一边等待着美味早餐和菜品的出炉。
此外,服务中心还配备了智能化康复等设备,老人可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选择想锻炼的部位,系统会扫描捕捉老人的躯干动作,再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指导老人康复训练。小小的一面电子音乐鼓,敲起来很带劲儿,老人跟着节奏敲鼓,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也能帮助小脑萎缩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还有一台游戏机,内置特殊种类的游戏,可以锻炼老人大脑灵活性。张美萍告诉记者,这些智能设备的引入,除了科学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鼓励老人们学习新事物,体验新生活。
手眼协调训练系统
居家养老
机器人“贴心管家” 提供远程服务
“小新,请帮我打开社区食堂餐单。”每天,家住河西区友谊路街的独居老人王奶奶都会与她的“养老管家”机器人进行多次对话。这位机器人全名是“柚爱小新”,像是她家里一名聪明懂事的孩子,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小新”帮忙代办一切。
老人只要有需求,如订餐、代买生活物品、健康管理、社区服务、紧急救援等,只要用语音告诉“小新”,它就会帮忙联系。而老人的需求则会通过“小新”快速传达到养老服务企业建立的综合管理平台上,由专人处理。
“柚爱小新”是一款助老服务产品,名字取自谐音“友爱孝心”,它体型小,可以摆在桌子上,声音轻柔。它不单纯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家庭好助手。它还是一名安全小卫士,独居老人若是在家不慎摔倒,只要向“小新”发出求救指令,它会第一时间将紧急情况发送到综合管理平台上,服务人员会联动社区居委会、医护人员,立即上门施救。而“小新”也确实救过好几位在家中摔倒的老人。之前我市有一位老人在家中摔倒,磕破头血流不止,老伴儿慌了神,向“小新”发出求救指令,“小新”及时联系平台发出救援信号,社区网格员、医生、消防人员紧密协作,及时为老人提供了紧急救援。
就在今年1月14日,出席天津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穆生军专门展示了这款最新应用的助老服务产品。
服务管理平台
管理系统和管理方式逐步智慧化
不仅是为老人服务的设备和管理系统正在走向智慧化,提供服务机构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步智慧化。
河西区是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为了统筹管理,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了“河西区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这个平台以建设“智慧养老”为核心,依托养老大数据,形成了养老服务监管、引导、评价、创新、业务统计、数据展示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全区养老服务的智慧化管理。
近日,记者在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内看到,墙壁上“河西区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类数据,各个街道的老年人数量、各类养老补贴覆盖人群、独居老人智能设备监测情况、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和巡检情况、智能设备监测动态、居家养老服务次数和金额等均可在屏幕上详细显示。在“居家养老服务结算系统”中,有全区2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的信息。老人手持一张居家养老服务卡,只要用卡消费,比如去老年食堂就餐、享受助浴服务,信息均显示在屏幕上。记者看到,李大爷在2月5日中午11时48分就餐消费48元,其中助餐补贴3元,运营补贴2元,后面显示着服务企业的名称,确保老年人的每一笔消费都可查,也确保了企业是实实在在为老年人服务。
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浩告诉记者,这个平台通过对接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对辖区内老年人信息进行量化评估,建立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制定养老政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智能终端,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和掌握老人健康状况,并实时远程监督各项措施。该平台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实现了“政策管理、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资源”的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河西区正在建设全新的“河西区养老网”充分体现了智慧化养老手段。其正式上线后,老年人可以查询所有养老服务网点的位置,网购便宜专业的养老护理产品。新网站也是为老服务人员的网上办公平台,与河西区所有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和社区食堂监控连接,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其运营情况。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实现无纸笔化,随时记录、拍照,随时上传信息,节省了人力物力。
从业者说
智慧养老如何从概念走进现实
智慧养老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一模式究竟是概念炒作?还是切实可行的养老解决方案?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雍海园养老院的梁立萍院长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院引入的智慧养老设备和管理系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规避了工作中的一些风险。然而,目前智慧养老相关智能设备和管理系统的采购成本太高,大多数养老机构无法独立承受。“我们这次仅建设了一个智慧化养老专区,规模不大,3个房间6张床位,一整套设备和管理系统的投资就达到15万元,幸亏政府有补贴,否则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因此,智慧养老今后若想进一步普及,仍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投入。”
“智慧养老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养老服务需求庞大,依靠传统人力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提高效率。” 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浩多年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他举例说,以前养老服务都靠电话,老人打电话说诉求,工作人员整理,再派单提供服务,开始每天一个人服务40位老人,后来需要服务的老人数量增多,每人每天需要服务200多位老人,根本忙不过来。“柚见小新”养老机器人就是因此产生的。但智慧养老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近期他们准备与养老服务企业天津小橙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向辖区老人推出“AI数字管家”服务。这是一个手机App,将其安装在老人和其家属的手机上,通过DeepSeek(深度探索)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即时数据进行决策处理,实现AI语音交互、护理内容等信息传输沉淀处理工作。同时,可结合智慧终端将紧急情况上报至小橙后台总控服务人员以及老人家属处,实现信息融通。“AI数字管家”还具备一定的服务学习能力,可以对人像以及声音进行复刻,“我们设想把老人最亲近的家属面容和声音复刻出来,这样‘AI数字管家’出现在屏幕上的形象和老人家属一模一样,让老人与模拟家属进行日常交互,实现情感陪伴。”然而,设想虽好,但经过评估后,吴浩等人认为,这样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公民的人脸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能轻易采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征得家属同意,并且只能用在老人和家属手机上,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落地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需要有完善政策和伦理规范支持。”
天津小橙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聚焦养老照护赛道,形成了以数字化为核心、科技产品为引领的一站式综合养老照护解决方案。该公司副总经理、数字化与研发中心总经理祝栋楠认为,未来一二线城市智慧养老会加速落地,健康监测、安全预警类硬件会进一步普及,AI护理助手、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步进入家庭。但更高端的养老科技,如脑机接口(BCI)、基因检测技术,仍需较长的发展周期,一方面有待于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老年人对科技的认知。他同时认为,智慧养老想要普及,需要政府有力政策的推动。
智慧养老投入和产出效果如何?梁立萍告诉记者,雍海园养老院的智慧化养老专区目前仍处于基础建设阶段,虽然科技设备已对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但尚未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梁立萍认为,如果资金充足,采购更高端的智能设备,将能更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护理效率。但目前智慧养老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随着市场成熟,成本降低,效果才会逐步显现。
吴浩则表示,从2025年开始,河西区养老服务中心正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推动养老服务向智慧化、产业化发展。“当前的智慧养老投入,其实是在为未来打基础。如何利用智慧管理平台整合资源、挖掘需求、优化服务、形成消费模式、数据增值,是接下来行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他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化运作,智慧养老将在“银发经济”赛道上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
智慧养老连续三年
被写进民心工程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支持是决定智慧养老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我市从2023年开始已经布局智慧养老项目建设,并将“打造津(金)牌智慧养老平台”写进当年的天津20项民心工程里。2024年的天津20项民心工程提出,建设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家。2025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提出,建设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院)10个。
同时,为高标准推进民心工程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提升我市养老服务智慧化、专业化水平,2024年6月份,市民政局组织力量编制了《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指引》,其中包含智慧接待、评估、安防、监护、关爱、照护、健康管理、健身康复、助餐等内容,还进行智慧延伸——聚焦上门服务等内容,具体涉及可选配便携式智能随诊包、居家智能监控硬件等,链接平台,提供线上结合线下的点单式服务。
专家说法
科技赋能养老
更要兼顾“情感关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养老方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宝芳指出,智慧养老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老格局,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天津也在积极布局智慧养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然而,智慧养老在落地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使用“门槛”高、智能设备的易用性问题以及养老服务的标准化问题等,都需要提前考虑并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智慧养老的发展不能脱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心理接受度。”李宝芳建议,在推动智慧养老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数字产品及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度,增加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智能设备的易用性和可得性。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需要加大智慧养老扶持政策的落地执行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迭代升级相关智慧应用场景,鼓励老年人尝试科技产品,并提供操作指导,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智能设备的使用,应该以人为本。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智能化的护理,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宝芳强调,“智慧养老的未来,绝不是单纯地用机器人取代人工,而是让科技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助手’,而不是‘负担’。”
记者观察
智慧养老
老年人是否“买账”?
什么是智慧养老?可以理解为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目前,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设备和管理系统逐步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甚至是老人家庭,在各区制定的养老服务方案中,也均有“智慧养老”的一席之地。那么,在实际运用中,对于智慧养老,老年人的体验感究竟如何?
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60岁到80岁、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有近6成人不知道智慧养老具体是干什么的,3成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就是机器人和智能康复设备,只有1成老年人表示曾经在养老服务中心体验过智慧养老服务。对于智慧养老究竟能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9成以上的老人认为这个事情距离自己比较遥远,至少10年内实现不了,剩下小部分老人表示愿意尝试,但认为可能花费不菲,自己未必能负担起。
家里有小型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刘大爷告诉记者,他家里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放在桌子上的小平板电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玩不转网购、外卖订餐和打网约车的老年人只要对机器人语音发出指令,对方就能代办,这样的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小机器人,购买费用是800元,每享受一次服务,还要另外付费。在他看来,老年人居家养老,尤其是独居老人,需要的服务远不止这些,大家更需要的是辅助走路、跌倒扶起……真正能像人一样对老人进行日常照料的机器人。他打听过,价格非常高,好几万元,还不包括充电费用、升级软件和后期维护费用,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起的。因此,他认为,智慧养老全方位走进老年人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 天津日报